首頁 | > 黨的建設 > 黨的建設 |
雷力:初心為尺量擔當 實干筑基拓通途
凌晨四點,凌綏高速高立房山隧道外,探照燈刺破燕山腹地的沉沉夜幕。一個壯碩的身影深一腳淺一腳地穿過工地旁的鄉間小路,安全帽檐下目光如炬,手中緊握的圖紙被山間的霧氣微微打濕——他是凌綏高速項目工程部部長雷力。
圖為雷力在現場指揮作業(王健 攝)
腳下這條穿行于遼西走廊崇山峻嶺間的交通動脈,正承載著打通東北入海新通道、激活千年古道的重任。
自2019年走出校門,雷力從京滬高速改擴建的滾滾車流旁,到如今凌綏高速劈山越澗的最前線,屢創佳績,獲評中鐵建投(遼寧)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施工單位優秀個人”、中鐵二十五局“2024年度優秀共產黨員”、五公司2019屆“十佳大學生”。這位年輕的共產黨員以雷厲風行的作風、嚴謹踏實的態度,走出了一條“實干”之路。
初露鋒芒:京滬淬煉,鑄就實干底色
2019年7月,盛夏的灼熱裹挾著瀝青氣息撲面而來。剛到京滬高速改擴建項目報到的雷力,在踏入工地的那一刻,大學書本里學到的知識變得具象化。置身于復雜地質、緊張工期與車流交織的高速改擴建“硬仗”之中,他的腦中始終牢記業務導師掛在嘴邊的話語,“工程建設無小事。”并在這樸素信念的堅守中,與團隊開始了與時間、安全、技術的三重賽跑。
白天,他是高速路邊的“鷹眼”,頂著烈日與噪音,沿著施工線,細致檢查每一段路基、每一座橋梁的施工進度、質量控制,“填筑時要嚴格控制攤鋪厚度和壓實度。”“橋梁鋼筋綁扎一定要保證間距、數量。”“模板安裝要注意保護層厚度。”幾乎走到哪都能聽到他對現場施工的要求和提醒,工人們有時也會與他打趣,但最終都在他的“耳提面命”下認真落實,有力確保了各級驗收順利通過。
夜幕降臨,圖紙鋪滿案頭的辦公室成為他的戰場,攤開白天收集的數據和草圖,激烈的討論聲此起彼伏。他們必須在保證這條國家南北高速主干道暢通無阻的前提下,為明天的改擴建施工精確“雕刻”出保通路線和導改方案,就像在高速運轉的精密儀器上進行微創手術,容不得半點閃失。每一個錐桶的擺放位置,每一次限速的調整范圍,都關乎著千千萬萬行車人的安全,也直接關系到項目能否如期推進。
作為改擴建工程的特有挑戰,新與舊的融合銜接如同高難度的“接骨手術”。
面對新老路基、路面和橋梁的拼接難題,他與團隊指揮各類不同的機械設備在緊鄰通車車道的位置小心翼翼地“啃”出層疊的臺階。舊橋梁上,一根根鋼筋如同“神經末梢”般植入,為新舊結構建立牢不可破的連接。在拆除橫跨高速的老舊橋梁過程中,他屏氣凝神緊盯現場,重型設備在高空謹慎挪移,每一次切割、每一次吊裝都牽動著所有人的神經,安全監控屏上的數據跳動著,容不得毫厘之差。
“這個胖乎乎的小伙子仿佛有使不完的勁!”時任京滬高速改擴建項目的總工程師孫俊這樣評價他。在測量儀棱鏡旁、奔忙轟鳴的攤鋪機邊,總能看到他專注的身影,常常是披星戴月最后一個離開現場。
面對層出不窮的技術難題,他從不退縮。規范標準堆疊如山,充分汲取書本知識后,施工現場成了他最好的“練兵場”。他追著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刨根問底,鉆進機械轟鳴的作業面觀察細節,常常帶著一身泥灰回到板房,又一頭扎進圖集文獻中尋找最優解。
正是這份近乎執拗的“實干”精神,讓他與團隊并肩,硬是啃下了一塊塊“硬骨頭”,在京滬大動脈的升級中烙下了屬于他的堅實印記,也為投身更艱巨的遼西戰場淬煉了筋骨。
挺膺擔當:鏖戰凌綏,攻堅“咽喉”要道
轉戰遼西走廊的凌綏高速公路,地形險峻、地質復雜、工期緊張……更大的挑戰如同眼前連綿的燕山般橫亙眼前。作為工程部部長,雷力深知肩頭擔重千鈞。
通途串聯起遼西走廊的振興希望。帶著這份熱忱,他主動扛起攻堅先鋒旗,一頭扎進標段工程的梳理優化中,尤以高立房山隧道——這條全線最長、風險最高的“咽喉”工程為重中之重。
隧道兩端洞口地形坡度較大,整體埋深較淺,以Ⅳ、Ⅴ級圍巖為主,且存在軟弱圍巖、斷層破碎帶等不良地質。面對眾多“先天性”困難,雷力帶領團隊一頭扎進幽暗的掌子面,在潮濕渾濁的環境里,地質雷達輕微摩擦過隧道掌子面,細細掃描著前方的圍巖地質。
為了確保結果的準確性,他決定輔以地質素描法,借著礦燈的光束,在記錄板上飛速勾勒著素描圖,將斷層、夾泥層一一標記出來。通過對隧道掌子面實際情況進行反復監測后,他發現現實遠比圖紙復雜得多,原有的地勘設計在如此脆弱的圍巖面前顯得力不從心。
“必須優化!必須更精細!”雷力提出了更高的自我要求。
于是,更適應“地質迷宮”的作戰方案出爐了。在開挖前,以超前支護在掌子面前方構筑起一道隱形的“鋼骨穹頂”。開挖過程中采用微臺階法,在激光測距儀的實時監控和技術人員的時刻盯控中,挖掘機如同精密的刻刀,將掌子面分成薄薄的小層,一層一層小心翼翼地剝離,最大限度減少了對破碎巖體的“驚擾”。
靠著這種對地質的敬畏與細致的應對,他最終馴服了高立房山隧道的軟弱破碎圍巖,讓掘進的步伐得以在安全與高效中穩步前行。當隧道在2024年9月成功實現雙線貫通時,站在貫通點,雷力的臉上終于露出了釋然的笑容——隧道洞通透露的光芒,是“實干”穿透巖層的最佳見證。
然而,挑戰不止于山巖。2024年夏,歷史罕見的強降雨與臺風“云雀”疊加突襲綏中。山洪裹挾著泥石咆哮而下,項目駐地被淹,部分路基被毀,施工便道中斷,整個綏中山區受災嚴重。
危急時刻,項目部積極響應號召,發揮專業優勢,搶通道路、解救群眾、運送物資,雷力就是他們中的優秀代表,他展現出的不僅是技術擔當,更是搶險沖鋒的“鐵肩膀”。
他迅速組織技術骨干,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蹚水勘察受損點,運用專業知識和現場經驗,精準評估險情,為地方搶險指揮部提供第一手技術支撐和搶修方案。
哪里是關鍵堵點,哪里需要緊急填方穩固,他手中的圖紙和測量數據就是最清晰的作戰圖。在泥濘的搶險現場,他既是指揮員,又是戰斗員,與同事們一起搬運沙袋、指揮機械,爭分奪秒搶通生命線和施工通道。他的褲腿沾滿泥漿,嗓音嘶啞,但那份在風雨中挺立的沉穩與果敢,如同定海神針,感染著整個團隊,成為濁浪中不倒的旗幟。
行穩致遠:匠心傳承,賡續實干薪火
六年工程路,從京滬前線的青澀學子到凌綏戰場的攻堅骨干,雷力用汗水浸透的圖紙方案和精準測量的坐標點位,丈量著成長的腳步。他的“實干”,亦見于精益求精的匠心和薪火相傳的責任。
在凌綏項目的技術攻堅中,他不僅自己深鉆細研,更注重將經驗轉化為團隊力量。針對施工中發現的初期支護變形控制、二襯混凝土表觀質量提升等問題,他牽頭組織QC小組,帶領年輕技術員一起查資料、做試驗、優化工藝。他那個磨得起邊的筆記本里,不僅記錄著技術參數和難題對策,更寫滿了對年輕同事的指導要點。他將京滬項目的嚴謹作風和凌綏攻堅的實戰經驗傾囊相授,“辦法總比困難多”成為他帶徒的口頭禪。
如今,他帶出的幾名技術員已能在關鍵工點獨當一面,那份對數據一絲不茍、對現場了如指掌的“實干”基因,正在一批批建設者身上延續。
當平坦寬闊的路面在燕山群峰間不斷延伸,雷力腳下這條凝聚著無數心血的道路,即將成為遼西走廊煥發新生的血脈。
那些與星辰為伴、與風雨同行的日夜,那些在隧道深處與巖層較量的分秒,那些在洪水中奮力搶險的身影,都化作堅定的信念,成為他再次出發的勇氣。
“知責于心、擔責于身、履責于行”,這是雷力六年來奮斗歷程中最深刻的感悟。未來,他將繼續用腳步丈量責任,用智慧破解難題,成為中國鐵建人“逢山鑿路、遇水架橋”精神在新時代遼西走廊上的生動注腳,在祖國壯麗山河間,鐫刻下屬于奮斗者的最美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