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企業(yè)文化 > 文化藝苑 |
初心藏在瑣事里
清晨看到一則新聞,山東淄博一位七旬老人在河邊洗臉時,發(fā)現(xiàn)幾株模樣特別的禾本植物。為弄清它們的“身份”,老人獨自一人踏上赴京之路,只為把植株交給科研人員——他說,說不定能為國家農(nóng)業(yè)研究添點力。
我忽然想起那個反復叩問自己的問題:工作的初心,究竟是什么?
幾年前聽書記講過一段往事,集團第一次黨代會召開時,她在簽到處負責登記。一位老人顫巍巍走過來,身上的西裝洗得發(fā)白,卻熨燙得筆挺。“這就是黨代會會場?”得到肯定答復后,老人從布袋里掏出鋼筆,在簽到表上一筆一畫寫下自己的名字。后來才知道,這些從五湖四海趕來的老同志們,有的特意提前三天坐火車到廣州,只為在會場上再舉一次手。我們寫會議報道時總愛用“共商企業(yè)發(fā)展大計”這樣的詞句,可此刻想起老人握筆的姿勢,才懂得那些莊重背后,藏著最樸素的熱忱。
2021年夏天,我作為通訊員去公司承建的安置房項目采風。交房現(xiàn)場熙熙攘攘,有戶四口之家讓我記了很久。男主人接過鑰匙時,眼角的皺紋里都盛著笑,連說“做夢都想住進樓房”。下午在小區(qū)偶遇他們,正用三輪車拉舊家具,兩個孩子坐在車斗里扶著木柜,腳邊臥著只小黃狗。女主人一邊擦汗一邊給孩子扇風,陽光落在他們搬新家的背影上,像鍍了層金邊。那天我沒寫多少工程數(shù)據(jù),只在采訪本上記了句話:“蓋房子的意義,是讓每個家都有處安放。”
轉(zhuǎn)崗到工會后,這個問題愈發(fā)清晰起來。
今年暑假,南沙區(qū)推出的公益托管班成了搶手的“香餑餑”——全區(qū)只有40個名額,每人每天只要60元,比起外面動輒300元一天的托管費用,實實在在幫職工減輕了負擔。我們第一時間把報名通知轉(zhuǎn)到各職工群,消息剛發(fā)出去沒多久,就收到了一位女職工的私信。她剛結(jié)束化療返崗不久,字里行間滿是小心翼翼的期盼:“孩子一直跟老家父母過,暑假想接來身邊聚聚,可白天上班實在沒人照看。要是能報上這個托管班,我就能踏踏實實陪娃過個暑假了。”考慮到她的特殊情況,我們立刻跟南沙區(qū)相關部門反復溝通協(xié)調(diào),最終幫她爭取到了一個寶貴的名額。
這兩日,再在食堂看見她,她走近了輕聲說:“娃來了這些天,每天放學都追著說托管班的新鮮事,說交了好幾個能一起玩的朋友,我上班都踏實多了。”
曾經(jīng)總覺得統(tǒng)籌職工子女入學是最磨人的差事:一次次跑相關單位對接政策,逐頁核對入學材料里的戶籍證明、社保記錄,單是整理幾十份報名表的信息就得連軸轉(zhuǎn)上好幾天。直到自己有了孩子,才真正掂出這份工作的分量——每個入學申請背后,都是一個家庭懸著的心。今年公司8個要升學的職工子女,經(jīng)過反復溝通協(xié)調(diào),全都順利申請到了心儀的學校。
那天把錄取通知復印件整理歸檔時,看著每份材料上職工密密麻麻的簽字,忽然明白:這些跑斷腿的奔波、反復核對的細心,早就化成了職工們拿到孩子通知書時舒展的眉頭。
上周五去項目送團建,是工會第一次在工地搞這類活動。在“不倒森林”游戲里,平時總板著臉的項目書記手忙腳亂接不住桿子,惹得年輕職工直笑。有個見習生偷偷說:“姐,原來領導也不是總那么嚴肅啊。”
那天回程的車上,望著窗外掠過的板房,忽然想起座談會上一位老職工的話:“工會就像娘家,有事找娘家,心里踏實。”此刻再想“初心”二字,倒覺得沒那么復雜了。它藏在職工拿到慰問金時舒展的眉頭里,在職工說起孩子順利入學時揚起的笑臉上。這些實實在在的瞬間,就是我們?nèi)諒鸵蝗展ぷ鞯囊饬x。
就像那位七旬老人,或許不懂什么大道理,卻用一株植物丈量出初心的分量——原來最動人的堅守,從來都藏在樸素的行動里。
作者單位:華南分公司